资本论
在即将过去的2017,投投时常被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消息「刷屏」。也许人工智能真的会引领未来的时代,但想必创业公司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一定会饱经风霜。
变革的基础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在过去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丰厚的成绩。在智能手机领域,世界前六强,第3、4、5、6位都已经是中国公司。智能手机与技术发展,为普及移动互联网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普及了互联网,对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感触没那么深刻,但是还有一些国家没有这样的经历,这对于小米来说一方面是潜在的商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小米带去的不仅仅是智能变革,而是以数字迭代为基础的赋能风暴。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迭代升级,中国不仅为世界输出商业模式,在竞争的过程中,更是把我们的人才、思想和资金带到其他国家,让各个国家的人分享数字红利。
这几十年来,计算机产业带动的社会变革是日新月异,我们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了智能设备对我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的通过智能设备极大的提高和扩展我们个人的能力。想想看,搜索引擎,GPS和电子地图等技术,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你现在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
人工智能给中国带来新机遇
李开复说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会取代50%人的工作,对此我非常认同。这项技术将在两至三年内影响到各行各业,但是这个产业的基础费用比较昂贵,行业需要在人工智能云上实现突破。
除了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最领先,美国绝大多数工程师都是中国人,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会很快。现在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是人工智能公司,没有一家互联网巨头的CEO不关心人工智能的发展,这说明产业趋势、技术已经在成熟的瓶颈点上,很快就会爆发。
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来自于深度学习算法,通俗讲有点像小孩子学知识的过程,通过大数据反复训练,自动掌握规则。不过,这次人工智能跟前几次技术革命有点不一样,我觉得对我们中国是一个时代机遇。主要基于三点:
第一,今天的人工智能它的背后是云服务和大数据。我们谈大数据这么长时间,也谈了大数据很多的商业模型,但是大数据产业的进展,我觉得低于大家预期。当叠加人工智能以后,大数据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魅力。所以我们过去这些年里面,中国在移动互联网的领先优势,通过云服务和大数据很快会转换成人工智能的优势。所以我觉得中国做了一点基础。
第二,我们更大的优势在哪里?有专家统计过去这几年里面有 43% 的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我们再来看各大全球互联网巨头,人工智能的负责人都是华人。所以我们在这里面有很重要的先决优势。
第三,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中国比较重视数学这样的基础教育。数学的基础教育使我们在人工智能的背后最核心的是算法,因为我们拥有大量的基础的科学的人才。所以使我们在人工智能的竞争里面有机会处在世界前列。
中国和印度比较之下会发现,中国之前普及了电视,普及了互联网,我们没有觉得移动互联网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印度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电视普及是相对偏低的。如果智能手机在印度普及,就能让印度14亿人全部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提高教育水平。
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和竞争过程中,大家会把这种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到世界各地,而这会间接地促进世界各地的相互成长和进步。
AI 「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
性价比依然是中国企业征战全球最有利的武器,但在品质、技术、体验、设计上同样有极大提升与创新。
这些年,在小米发展过程中,大家加班我就加班,大家吃盒饭、坐经济舱、住如家,我也跟着吃盒饭、坐经济舱、住如家。我觉得要是每天衣食无忧,过着富豪的生活,就没法创业。
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创业的话,创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系列的政策,尤其是这些新型的孵化器,包括整个舆论环境的引导,我觉得在中国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创新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家创业的机会也变多了。比如说有很多人就直接在中国创业,做全球的业务,这样的公司也层出不穷。我自己觉得的话,跟我们15年前创业、25年前创业,这个条件真的好的不知道有多少。
不过,AI 「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
因为,现在很多深度科技公司其实没有什么现金流。在可预见的一两年时间里,绝大部分深度科技的公司会比较难以产生正向现金流,因为做业务很难迅速变成销售额、变成利润。这就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融资能力。
融到钱以后你怎么管理?我见过很多稀里糊涂的的创业者,直到下个月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才想起来要跟股东商量,能不能借一点钱发工资。股东的确有帮助公司的义务,但绝不是动不动就借钱。尤其是当顺为作为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我们后面还有股东,我们动不动跟我们的股东商量说:「这个公司很厉害,他们又没钱了,我们能不能借点钱给他们?」这就很痛苦。
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我们绝大部分深度科技公司的创始人都有很强的技术背景,数学虽然算得溜,但是算不明白账上有多少钱,够发几个月的工资。包括一些很出名的创业者,他们都算不明白这个问题。
我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你先搞清楚你公司里有多少人,每个月需要付多少工资,交多少房租、水电费,我以前管理的时候把它叫做固定成本。
差可以不出,广告可以不打,设备可以租用,因为这些都是变动成本。变动成本就是你紧急的时候可以不花的,但固定成本是你一定要给的。把你的固定成本算出来后,用目前账上的现金除一下,要是没有 18 个月,你就真心应该「睡不着觉」。
我当年要求我的公司一定要有 18 个月的固定成本,18 个月是一个周期。这么一算,大部分公司账上都没有 18 个月的现金,这就变成一个大问题了。但最近AI风头正热,有些公司想冲一下,但资金又可能不够,导致压力非常大。
这件事情怎么做?两个方向,无外乎「开源」和「节流」。
不要因为 AI 风头正热就因此懈怠,虽然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AI 公司的估值很高,投资也很踊跃。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更要居安思危,居安思危的具体表现就是要控制固定开支,你才能活得更久。
第一,先把「小学一年级」的活干了,算一算账上有多少钱,能发几个月工资。先不要管有多少营收,营收多半是收不回来的,但应付是一定要付的。账上有多少钱,我能发几个月的工资,千万不要说这是财务算的,因为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基本功,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个,钱花了一半要开始融资,因为在初期阶段你没有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时,融资是最要命的。
成本意识要从公司创建开始建立。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资金成本比较低,创业公司比较容易就融到了钱,有些创业者就开始豪华型创业。
这类创业者没有过苦日子的经历,以为未来会一帆风顺,就开始大把烧钱,租用奢侈的办公室、举办铺张的会议、乱砸市场费用等等。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这类的公司很容易就倒闭了。所以如果创业者平时没有养成成本意识,等到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再去建立是非常困难的,由奢入俭非常难。
成本意识只有从老板开始,才有可能贯彻全员。如果老板不以身作则,不反复强调,不建立成本控制的体系,整个公司成本管理一定非常混乱,这样的公司也不容易成功。
比如李嘉诚,一块普通的手表一戴就是二十多年,我相信李嘉诚的公司成本控制一定会非常出色。再比如联想,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成功在于把毛巾拧干,这就是说联想的成本控制也做得非常出色。
省钱就是赚钱,省一块钱就是赚三块钱。遇到现金短缺的时候,所有管理者的方案都是增收节流。我也非常赞同增收和节流两手都要抓,但增收谈何容易,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短期见效的可能性不是太大。而对于节流则相对容易办到,只要自己努力,强化管理控制,成本是很容易就降下来的。
你可以告诉所有同事:省钱就是赚钱,每省一块钱至少相当于赚三块钱。原因很简单,一般企业赚来的钱需要支付销售成本、生产成本等,还需要交销售税等,还剩下三分之一就非常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