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国摄影杂志
2019年适逢摄影术发明180周年,第39届纽约摄影展销会近日在美国纽约第94号码头落下帷幕。今年共有来自世界11个国家41个城市的90多家画廊参展,与去年参展画廊数量持平,但去年参展的一些画廊没有出现,包括中国的See+画廊。同时,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塞尔维亚以及中国北京的SoPhoto画廊和香港的VRG画廊首次亮相。另设有30多家摄影书商或出版社摊位的专区,展售各自代理或出版的精美摄影画册、自制画册和经典画册,说明摄影书籍已成为传播摄影作品的一个重要媒介。
《全明星》系列,2016 瓦莱丽·贝朗©Valérie Belin,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dwynn Houk Gallery, New York
埃德温·胡克画廊(Edwynn Houk Gallery)仍占据今年展销会正中间的摊位。令人失望的是,该画廊连续三年主推法国著名摄影艺术家瓦莱丽·贝朗(Valérie Belin,1964-)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全明星》(All Star)等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没有重大突破。幸好,该画廊今年也推出其他几位艺术家的新作。如美国摄影艺术家大卫·梅塞尔(David Maisel,1961-)2018年在智利世界最高的沙漠上航拍的作品,题为《苍凉的沙漠》(Desolation Desert)。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安托法加斯塔地区铜矿中央矿区1号尾矿池,2018 大卫·梅塞尔©David Maisel,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dwynn Houk Gallery,New York
过去三十多来,梅塞尔长期航拍美国及其他国家一些经人类改变的自然环境,来反映诸如采矿、伐木、城市开发、军事试验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后果。他的作品总是以方构图和大尺幅呈现,抽象的画面和丰富的色彩乍看像是抽象表现主义流派的画作,但再仔细观看,才能发现画面中反映的环境恶化结果,让观众思考摄影作品作为证据和审美功能之间的矛盾。
墨西哥圣菲利佩,科罗拉多河流域,2011 爱德华·伯廷斯基©Edward Burtynsky
加拿大摄影家爱德华·伯廷斯基(Edward Burtynsky,1955-)与梅塞尔的一些作品在主题上相似,但伯廷斯基的早期作品更强调摄影的证据功能,他总是从一个制高点拍摄宏大的场面。近十几年,他也从高空俯拍地球表面的油田、河道以及环境和地质的变化,并更加侧重于寻找抽象的画面,而且他发现,必须在一定的高度,才能使得画面变得抽象。然而,相比之下,伯廷斯基的作品过于具象和夸张,梅塞尔的作品更加抽象和深沉,耐人寻味。
18个抽油机,2012 米什卡·亨纳©Mishka Henner
无独有偶,布鲁斯·西尔弗斯坦画廊(Bruce Silverstein Gallery)展出比利时艺术 家米什卡·亨纳(Mishka Henner,1976-)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软件截图美国各地18个石油钻井抽油机影像组成的作品。这些作品分三排并置,令人想起贝歇夫妇类型学作品的展示方式,具有抽象绘画效果。但仔细观看才能看出是抽油机的鸟瞰图。亨纳是新一代艺术家利用互联网创作并重新界定摄影的领军人物。他的创作方式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做文献研究,之后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主题的图像,并将这些原始图像精心制作成既具有审美功能的意象又令人思考各种政治、文化和环境等问题的作品。
行春古渡图,《新山水》系列 姚璐©Yao Lu
该画廊同时也展出姚璐(1967-)《新山水》的巨幅作品,该系列作品同样具有能够产生两次不同观看的效果,乍看起来像中国传统山水画,但细看才知道原来是利用修图软件将建筑工地土堆的图像转变成如同山水画意象的作品,这种二次观看的效果能让观众在审美之余,也令人思考城市化扩张之后对环境所造成破坏等问题。这是该系列作品的成功之处,同时它也是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和哲学与摄影媒介结合的成功范例。
今年展销会上展出的中国摄影艺术家作品不多。纽约Boccara艺术画廊展出重庆艺术家傅文俊(1955-)的“数绘摄影(digital pictorial photography)”作品。这位毕业于四川美院的艺术家也试图将中国水墨画和唐诗宋词等元素以及西方绘画、雕塑和装置等艺术形式融合在摄影媒介中,他尝试用相机拍摄收集一些影像素材,之后,再通过数码软件技术重新裁剪或变形,以便达到他所追求的抽象或与具象结合的意象,之后再输出到光面的相纸上。
鸟从头上飞过,2017-18 傅文俊 Courtesy of BOCCARA ART,New York
本次展销会展出他最新的作品,是将一幅图像分割成9个方块,之后再并置呈现在 一个相同图像的背景上,在灯光下,能产生出立体的光影。作者称,该系列作品是“把摄影当作空间内形象塑造的介质,突出摄影的材料性和物质性在空间造型方面的能力”,这的确不失为一种开拓摄影媒介可能性的尝试。可惜这些作品除了介质是相纸外,过于强调画意,而且装饰性太强,并没有真正达到他所声称的效果。
桥下老屋,《北流活活》系列,2014 张克纯©Zhang Kechun
来自英国伦敦的赫克斯利·帕卢尔画廊(Huxley-Parlour Gallery)展出张克纯 (1980-)《北流活活》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作者用大画幅相机沿黄河拍摄的,画面都是反映一个宏大的场景,但人物均很小。据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所述,他是受宋代山水画的启发,要反映出大环境中小人物的状况。他往往选择在阴天拍摄,并故意将照片曝光过度一些,后期再将它们调成统一的中灰度。这种色调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下空气污染的现状,的确也能产生陌生化和诗意的效果。
这组作品让人联想到出生在以色列、现旅居英国的南非摄影家纳达夫·坎德尔(Nadav Kander,1961-)拍摄的《长江》(Yangtze, The Long River)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的构图也是环境宏大,人物弱小。据坎德尔所述,他是受英国画家约翰·马丁(John Martin)和特纳(J. M. W. Turner)的风景画中人物在大自然中显得渺小的手法影响,并将河流作为不断变化的隐喻,来指涉中国当下正发生的巨变。
周日野餐,重庆之四,《长江》系列,2006 纳达夫·坎德尔©Nadav Kander
张克纯是没有在黄河岸边长大的异乡人,但仍然被中国文化的母亲河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他希望通过黄河作为切入口,来表达他对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巨变以及人们不适应这种变化的感触。他认为,人类活动改变了黄河的生态,而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因此,他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人们在大时代背景中显得渺小的状况。
纳德尔和张克纯的这种表现手法完全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决定而选择的摄影语言和风格。但是,这种手法让观众无法近距离看到这些人物对这些巨变的反应,尤其无法近距离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也无法知道这些人物的具体姓名和真实的生活状况。那么,摄影师与被摄者之间的距离到底应当保持在多远?虽然该问题的答案是见仁见智,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安娜,加利福尼亚州肯特菲尔德,2017 埃里克·索斯©Alec Soth, Courtesy of Weinstein Hammons Gallery, Minneapolis, MN
美国摄影艺术家埃里克·索斯(Alec Soth,1969-)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他在拍摄肖像时,实际上,他是在拍摄被摄者与他自己之间的空间。因此,他始终特别注意与被摄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以便观众能仔细阅读和想象这些人物的精神状态及可能相关的故事。在索斯拍摄的《眠于密西西比河畔》(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的成名作中,有名字的人物肖像成为该项目的核心,同时,他也拍摄中景和远景的风景照,以及室内照和静物。这些不同距离拍摄的丰富色彩作品共同构成整个项目具有变化的构图,让观者既能看到这条河流的全景,也能看到这条大河沿岸平凡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其生存环境细节。
本次展销会上,温斯丁哈蒙斯画廊 (Weinstein Hammons Gallery)推出了索斯题为《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的新作。他在上一部作品《收集的叶子》(Gathered Leaves)出版之后,花了一年思考如何才能再出发。最后,他在一次打坐冥想中顿悟,宇宙万物原来皆有关联,自我独立于一切而存在的说法是极其荒谬。他决定不再忙碌于委托拍摄的任务,而是需要回到原初拍摄 《眠于密西西比河畔》的手法,去拍摄不同地方各种陌生的人物。
索斯认为,摄影师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仿佛中间隔着一面玻璃。因此,他称摄影是“隔离的媒介(a medium of separation)”。但他同时认为,可以通过摄影这种媒介短暂地与被摄者接触。在这组新作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隔着玻璃拍摄被摄者的肖像,而且在他眼中,房屋的内饰装潢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主人的性格特点,有时候甚至静物也是一种肖像。所以,在该项目中,他集中拍摄这些人物的肖像及相关的室内照。因为,他相信肖像所具有的内在力量。
近年来,肖像有回潮的迹象。自201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专门探讨当代肖像的新摄影展之后,国际摄影中心也正在展出其收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肖像。实际上,催生摄影术的发明,除了是因为发明家希望将捕捉到的影像定影之外,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人类想要拍摄自己的肖像以便看清自己的面目。许多家画廊在今年展销会上也推出当下几位摄影家创作的肖像作品。
玛丽·帕克与凯拉·考恩,《伯明翰项目》系列,2012 达武德·贝©Dawoud Bey,Courtesy of Stephen Daiter Gallery, Chicago
斯蒂芬·戴特尔画廊(Stephen Daiter Gallery)展示了美国非洲裔摄影家达武德· 贝(Dawoud Bey,1953-)2013年完成的《伯明翰项目》肖像作品。该项目是为了纪念1963年9月15日奉行白人至上的三K党炸毁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一座非裔美国人教堂的事件。在该事件中,有四位女孩和两位男孩丧生。这位摄影家到伯明翰拍摄了与这几位去世儿童相同年龄的非洲裔儿童,以及与这几位儿童如果没有去世现在达到的年龄相同的成年人的肖像,之后,再将这些儿童和成年人的肖像并置,构成了一组令人思考的肖像作品。
斯蒂芬·戴特尔画廊(Stephen Daiter Gallery)展示了美国非洲裔摄影家达武德· 贝(Dawoud Bey,1953-)2013年完成的《伯明翰项目》肖像作品。该项目是为了纪念1963年9月15日奉行白人至上的三K党炸毁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一座非裔美国人教堂的事件。在该事件中,有四位女孩和两位男孩丧生。这位摄影家到伯明翰拍摄了与这几位去世儿童相同年龄的非洲裔儿童,以及与这几位儿童如果没有去世现在达到的年龄相同的成年人的肖像,之后,再将这些儿童和成年人的肖像并置,构成了一组令人思考的肖像作品。
南非摄影家萨内尔·穆霍利(Zanele Muholi,1972-)拍摄的南非黑人同性恋和变性人的肖像也出现在展销会上。另外,光圈出版社展示了他们刚出版的美国年轻摄影家伊森·詹姆斯·格林(Ethan James Green,1990-)拍摄的纽约年轻人肖像画册,以及美国非裔女摄影家迪娜·罗森(Deana Lawson,1979-)拍摄的美国非裔人物肖像画册。这几位摄影家的作品均获得好评。
斯蒂芬·戴特尔画廊(Stephen Daiter Gallery)展示了美国非洲裔摄影家达武德· 贝(Dawoud Bey,1953-)2013年完成的《伯明翰项目》肖像作品。该项目是为了纪念1963年9月15日奉行白人至上的三K党炸毁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一座非裔美国人教堂的事件。在该事件中,有四位女孩和两位男孩丧生。这位摄影家到伯明翰拍摄了与这几位去世儿童相同年龄的非洲裔儿童,以及与这几位儿童如果没有去世现在达到的年龄相同的成年人的肖像,之后,再将这些儿童和成年人的肖像并置,构成了一组令人思考的肖像作品。
南非摄影家萨内尔·穆霍利(Zanele Muholi,1972-)拍摄的南非黑人同性恋和变性人的肖像也出现在展销会上。另外,光圈出版社展示了他们刚出版的美国年轻摄影家伊森·詹姆斯·格林(Ethan James Green,1990-)拍摄的纽约年轻人肖像画册,以及美国非裔女摄影家迪娜·罗森(Deana Lawson,1979-)拍摄的美国非裔人物肖像画册。这几位摄影家的作品均获得好评。
《英国藻类的照片: 蓝晒法》中的“叉枝藻属”,蓝晒法物影摄影,1843-1850 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Courtesy of Hans P. Kraus Jr. Fine Photographs,New York
晨袭,2017 伊凡·福特©Ivan Forde, Courtesy of De Soto Gallery,Venice, CA
为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专门经营19世纪老照片的小汉斯·克劳斯画廊(Hans P. Kraus Jr. Inc.)在展销会上举办了一个关于英国早期摄影家和植物学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1799-1871)作品展,展出阿特金斯用蓝晒法制作的各种植物照片的画册。该画册被认为是最早的自制摄影画册。美国加州德索托画廊(De Soto Gallery)展示了居住在纽约的圭亚那裔艺术家伊凡·福特(Ivan Forde, 1990-)用蓝晒法创作的反映圭亚那民族生活故事的作品。
“制作9.11”( 由汤姆·卡明斯基拍摄, 2001), 《经典影像》系列,2013 柯蒂斯和桑德勒格©Cortis & Sonderegger,Courtesy of the artists
虽然本届展销会有不少画廊推出了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但具有新意的作品不 多。来自瑞士的柯蒂斯和桑德勒格(Cortis & Sonderegger,1978-)双人组艺术家共同创作的题为《经典图像》(Icons)的作品,是将一些已成为经典的摄影作品或事件重新做成实景模型,之后再翻拍该模型以及制作这些模型的工具和工作室场景。这批作品看上去与原作的效果十分逼真,但他们同时在画面中透露重新制作这些经典图像的现场,使得观者思考摄影能否反映真实的问题。该系列作品仍然是延续“图像一代”艺术家挪用的手法,只是改用手工重构实体影像。
《探索者》系列第14号 克里斯托弗·罗塞尔©Christopher Russell,Courtesy of Gitterman Gallery, New York
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托弗·罗塞尔(Christopher Russell,1974-)创作的题为 《探索者》(The Explorers)系列作品,是在他拍摄并放大的照片中用刀片刻出一些图像。墨西哥艺术家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 (Alejandro Cartagena,1977-)则是将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中人物的脸部或全身用刀片完整地割掉,以暗喻在墨西哥不少人突然失踪的状况。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均采用某种手法干预图像,以表明艺术家对作品的介入和创作理念。
LN 0377,选自《北极光》系列 鲁本·吴©Reuben Wu, Courtesy of Photo-Eye Gallery,Santa Fe
华裔英国艺术家鲁本·吴(Reuben Wu,1975-)利用电脑编程控制大型无人机拍 摄的题为《北极光》(Lux Noctis)系列作品,是今年展销会上展示的利用现代技术创作的略有新意作品。该系列作品是作者拍摄的一些冰川和山脉,以及星空夜景,在天空中有一道光环,仿佛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没有人烟迹象,也没有时间概念,万籁俱寂。这些作品是作者凭想象和片段记忆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
结语
在摄影术诞生近两个世纪之后,摄影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最本质的哲学问题:存在(Being)与发展(Becoming),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是摄影?”以及“摄影如何发展?”的问题。或许,这也是摄影艺术家一直在询问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摄影正处在嬗变的过程时。
匈牙利裔著名摄影家科特兹(André Kertész,1894-1985)曾说过,“我不是在记录,我是在阐释。”在他看来,摄影不光是客观记录外部世界的工具,而是用来表明他的世界观的手段。德国摄影艺术家格特弗里德·贾格(Gottfried Jäger,1937-)早在1960年代就尝试实验性摄影。他认为,“摄影不是一个复制的过程(reproductive process),而是一个制作的系统(productive system)。” 为了打破摄影的疆界,他尝试用不同方法制作抽象的几何图像,包括利用演算法制作电脑生成的图像。
亮度图,XVI.2,《色彩系统》系列,1981 格特弗里德·贾格©Gottfried Jäger Courtesy of Sous Les Etoiles Gallery, New York
摄影早已被认为是艺术表达的形式,与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媒介平起平坐,并纳入到当代艺术的范畴中。同时,摄影因数码技术的发展门槛变得很低,因社交媒体的传播而影像泛滥。面对这些挑战,摄影如何发展便成为所有摄影艺术家必须思考和以实际行动回答的问题。从本届摄影展销会展出的作品,以及当下摄影的现状来看,笔者试问,摄影发展是否举步维艰?抑或是摄影即将出现重大突破前必经的过程?
美国摄影曾经在二战后出现重大突破,并经过“新纪实”、“新彩色”、“新地形”和“图像一代”的摄影家的共同努力而达到一个高度;欧洲摄影也从“新客观”“决定性的瞬间”和“杜塞尔多夫学派”等摄影家的努力同样将摄影往前推进;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国的摄影家也都为摄影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然而,现在缺乏一位像萨考斯基那样能够引领摄影向前发展的人物,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超前,摄影理论的发展滞后。各国摄影师正面临如何向前发展和创新的焦虑。
中国摄影师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将摄影从宣传工具转变成艺术表达的手段,也经历从新闻摄影转变为纪实摄影,再从纪实摄影转向观念摄影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摄影又经历了 “新山水”和“景观摄影”等流派的过程。但目前似乎处在不知如何往下发展的阶段。今年中国摄影师没有入围“荷赛”, 今年参加纽约摄影展销会的SoPhoto画廊仍然只是展出中国摄影家陈亚强长期拍摄新疆克里雅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传统纪实摄影作品,都说明中国摄影亟待创新,无论是新闻报道摄影、还是纪实摄影或观念摄影。
摄影可能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并能给人们带来慰藉。索斯为今年摄影展销会举办的一个特展,题为“一个能带来慰藉的房间”,该展览是由索斯从各画廊收藏的室内照片,包括室内人物照挑选而策划的展览,以便观众能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从这些精彩的照片中寻找到慰藉。至少为了这个目的,也值得我们为摄影的发展而创新。